1月6日至28日,第二届惠州现代农业成果博览暨农业招商会将在惠州会展中心举办。近日,记者从惠州市农业局了解到这一消息。
据了解,本届惠州农博会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农业厅联合主办,惠州市农业局和惠州广电传媒集团联合承办。活动的内容主要分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展示、农产品展销和贸易洽谈与技术交流三项。其中现代农业成果展示设17个展区,展示内容包括农、林、牧、渔、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推广、特色效益农业、外向型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区、现代标准农田、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环保与农村能源等方面的现代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获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获国际认证的出口农产品;市级以上农业类名优产品;新农村建设成果;扶贫开发成果;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成果等。农产品展销展馆总面积约500平方米,主要展销农、林、牧、渔行业的名优特新产品,共有惠州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农业企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周边地区农业企业9家参展。贸易洽谈与技术交流重点放在优质农产品和相关产品的洽谈贸易、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交流和转让以及项目合作引进、招商引资上,以求把惠州市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一步提高,把农业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
据了解,本届农博会开幕式上将签订招商引资和农产品销售项目60个,每个项目投资额或合同额均在2000万元以上,合同总额达到58.36亿元,比首届农博会增加13.51亿元,增长30.1%。据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农博会将免费对外开放,市民可进场参观,并选购各种特色农产品。
2008年11月7日—10日,惠州市成功举办了首届惠州农博会,签订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产品销售项目60个,合同金额44.85亿元。其中:农业招商引资项目25个,合同投资金额31.22亿元;农产品销售项目35个,合同销售额13.63亿元。组织了130多个系列共1300多个品种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参加展示和展销,现场销售农产品总额150多万元;签订销售合同24宗,合同金额513万元;签订意向销售合同26宗,合同金额1200多万元;达成意向在惠投资农业项目一批,与有关科研院校合作项目一批。
首届惠州农博会的成功举办,带来了多项投资,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更为农业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搭建了展示特色产品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台,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工作者充分了解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对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让社会各界人士对惠州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有了充分的、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惠州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惠州市农业企业家与国内外客商的联系和沟通,对今后惠州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内外客商和农业科研院所提供了一个了解惠州农业资源、投资环境和农业发展前景的大好机会。
“总的来看,首届农博会展示了惠州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扩大了农业招商引资,提高了惠州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惠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局局长、农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刘仕启表示,举办第二届农博会是为了在首届农博会取得的成效基础上,进一步展示惠州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和经贸往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和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更高标准上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
近年来,惠州市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推进农田标准化、种养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促进现代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提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007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八大目标”,即到2011年,全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0个、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到60%、省市级名优农产品达到5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加到100家、建立200个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甜玉米年复种面积达到80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5%。
经过3年的努力,前4个目标已经提前完成,目前全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46个、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61.4%、省市级名优农产品5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48家。后4个目标预计可如期完成。
好的农产品,要有好的收成,也要有好的销售渠道。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瓶颈。
近年来,惠州市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每年1200万元的市财政扶持资金,促进农业从小规模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并发挥其农产品销售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水平。积极推广“公司 基地 农户”经营模式,实行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供种、技术指导、产品回收一体化经营。同时,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做到未产先订,以销定产,以销促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现了公司与农户双赢。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8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市级7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3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56亿元,带动农户20.2万户,户均增收3080元;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48家,带动农户8.6万户,户均增收2800元。其中,有230家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用订单的方式结成“利益同盟”,以订单农业、租赁土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09年全市订单农业面积102.2万亩,比上年增加9.2万亩,增长10%。
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有力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盈图农业公司和盈佳农业公司,通过进行甜玉米加工,共带动4万多户农户发展甜玉米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甜玉米产业的发展;惠东县九华农贸有限公司通过建立48个马铃薯经营网点,带动1万多户农户冬种马铃薯,户均增收1.2万元,形成了5万多亩的马铃薯生产基地。
“人带牛耕1亩1工日,机耕1亩0.33工日,机耕比人带牛耕节约0.67个工日,节余出劳动力转移务工按每日50元算,可创造33.5元/亩。请人带牛耕一亩地需50元,而请机械耕作则只需45元,可节约生产成本约5元/亩。”惠州市农机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同样耕一亩地,机耕比人带牛耕可节本创收共38.5元。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农机作业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可节省作业成本30%以上,而且耕作质量好,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实施省人大农机议案以来,惠州市各级党政和农业(农机)部门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效果显著,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强劲,装备结构逐渐合理,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宽,综合水平大幅提高,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2009年,全市实现农业机械总动力116.67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8.17亿元;机耕面积210120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1%,机插面积7099.66公顷,机收面积58564公顷,机收率为66%,机械植保面积136866公顷,机植保率为57.99%,机排灌面积104370.3公顷,机排灌率为84.33%,全市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61.4%,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58.6%,同比增长了7.3个百分点。
近年来,惠州市各级农业部门以实施农业标准化议案为契机,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着力打造惠州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在全市建制镇以上的批发市场、超市和农产品销售店以及农贸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全部实行标识和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市民“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安全。
近年来,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9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11个、市级4个),有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基地131个、产品266个,省、市级名优农产品59个,比2005年增加46个,增长3.5倍。目前市县(区)两级均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71个有农业的镇办均建有农残检测站,全市每年抽检农产品样品近30万个,总体合格率在98%以上。
近年来,惠州市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推进农田标准化、种养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促进现代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提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007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八大目标”,即到2011年,全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0个、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到60%、省市级名优农产品达到5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加到100家、建立200个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甜玉米年复种面积达到80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5%。
经过3年的努力,前4个目标已经提前完成,目前全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46个、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61.4%、省市级名优农产品5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48家。后4个目标预计可如期完成。
好的农产品,要有好的收成,也要有好的销售渠道。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瓶颈。
近年来,惠州市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每年1200万元的市财政扶持资金,促进农业从小规模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并发挥其农产品销售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水平。积极推广“公司 基地 农户”经营模式,实行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供种、技术指导、产品回收一体化经营。同时,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做到未产先订,以销定产,以销促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现了公司与农户双赢。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8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市级7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3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56亿元,带动农户20.2万户,户均增收3080元;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48家,带动农户8.6万户,户均增收2800元。其中,有230家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用订单的方式结成“利益同盟”,以订单农业、租赁土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09年全市订单农业面积102.2万亩,比上年增加9.2万亩,增长10%。
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有力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盈图农业公司和盈佳农业公司,通过进行甜玉米加工,共带动4万多户农户发展甜玉米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甜玉米产业的发展;惠东县九华农贸有限公司通过建立48个马铃薯经营网点,带动1万多户农户冬种马铃薯,户均增收1.2万元,形成了5万多亩的马铃薯生产基地。
“人带牛耕1亩1工日,机耕1亩0.33工日,机耕比人带牛耕节约0.67个工日,节余出劳动力转移务工按每日50元算,可创造33.5元/亩。请人带牛耕一亩地需50元,而请机械耕作则只需45元,可节约生产成本约5元/亩。”惠州市农机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同样耕一亩地,机耕比人带牛耕可节本创收共38.5元。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农机作业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可节省作业成本30%以上,而且耕作质量好,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实施省人大农机议案以来,惠州市各级党政和农业(农机)部门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效果显著,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强劲,装备结构逐渐合理,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宽,综合水平大幅提高,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2009年,全市实现农业机械总动力116.67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8.17亿元;机耕面积210120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1%,机插面积7099.66公顷,机收面积58564公顷,机收率为66%,机械植保面积136866公顷,机植保率为57.99%,机排灌面积104370.3公顷,机排灌率为84.33%,全市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61.4%,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58.6%,同比增长了7.3个百分点。
近年来,惠州市各级农业部门以实施农业标准化议案为契机,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着力打造惠州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在全市建制镇以上的批发市场、超市和农产品销售店以及农贸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全部实行标识和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市民“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安全。
近年来,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9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11个、市级4个),有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基地131个、产品266个,省、市级名优农产品59个,比2005年增加46个,增长3.5倍。目前市县(区)两级均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71个有农业的镇办均建有农残检测站,全市每年抽检农产品样品近30万个,总体合格率在98%以上。
“今年底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可一举实现脱贫,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稳定超过3万元,条件较好的村达10万元以上;在2742户省级贫困户中,今年脱贫力争达到70%,明年全面实现脱贫。”日前,笔者从惠州市扶贫办了解到,自扶贫开发工作启动以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扶贫开发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以“村村有物业、户户有就业、年年有收入”为目标,以项目帮扶、就业帮扶、救济帮扶为抓手,以“先脱贫后致富,先输血后造血,先培训后就业”为途径,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强力推进“双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五个一”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构建一个坚强有力的“双到”工作领导格局,打造一批持续长效的“造血”扶贫项目,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双到”工作方法,建立了一个切合实际的扶贫长效机制,建设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双到”工作队。
———“三定”帮扶措施全面落实。74个省级贫困村和1.22万户贫困户全部安排了结对帮扶,实现了定点、定人、定责帮扶三个100%,目前已落实帮扶资金8600多万元,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村级脱贫项目274个、贫困户脱贫项目5000多个。
———“两大”目标任务加快实现。预计到今年底,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可一举实现脱贫目标,贫困户脱贫力争达到70%,力争扶贫开发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市农业局局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刘仕启表示,扶贫工作,“输血”很重要,“造血”更关键。在扶贫工作中,惠州市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让扶贫资金“钱生钱”。
扶贫开发工作开始之后,市、县两级财政安排省级贫困村每村扶贫资金40万元,并于今年一次安排到位。各县区通过“集中捆绑”的形式集中统筹使用这笔市县财政扶贫资金,专项用于参股扶贫项目,探索出两类具有“造血”功能的扶贫新办法,帮扶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蕞大限度发挥了财政帮扶资金作用。如惠东县、博罗县集中扶贫资金1200万元和520万元,新建或改建农贸市场,每村年可增收3.5万元,既确保了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又促进当地农副产品进入农贸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龙门县集中31个贫困村扶贫资金共1240万元,用于置换西林水电站,每村每年可增收3万元以上。据了解,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有“双项目”以上的村达到100%,这些扶贫项目已全部落实,今年底均可分红,实现了村村有物业、年年有收入。
“扶贫工作,农户增产增收,口袋鼓了才是关键。”刘仕启告诉记者,一年多以来,全市各地紧抓产业扶贫,突出“一乡一品”特色,实行“公司 基地 农户”、“合作组织 农户”的带动模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增强了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带动了贫困户的发展。
目前已组织43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与74个省级贫困村结对帮扶,确保村村有企业帮扶,村村有产业发展。上半年,全市183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0.5万户,其中贫困户9100户(省级贫困户有960户),户均增收1650元。如惠东县百信达农贸有限公司和多祝镇上村村等贫困村签订种植甘薯3000亩,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形式,公司提供种苗、技术、肥料,收成后由公司以保护价统一收购,进行深加工制成番薯丝,带动了农户的发展,实现脱贫。
农村土地有限,劳动力过剩,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刘仕启介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围绕户户有就业的目标,惠州市各地积极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企业用工对接平台,先后在贫困村所在乡镇举办了21场扶贫巡回现场招聘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班167期,培训农户2.81万户,转移74个省级贫困村2.65万人(其中贫困户1080人)就业,占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的96%,基本实现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贫困村脱贫了,下一步重点要解决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刘仕启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全力推动“双到”工作向纵深发展,并建立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
或微信/手机: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d88尊龙官网登录免费下载的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d88尊龙官网登录免费下载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